课程信息
课程介绍
设想这不是一场领导对普通听众的讲话,而是一场针对上级、平级或者陌生群众的演说。如果我们不能在五分钟内说服他们,那么干脆不要说了——因为再说五十分钟也不会说服对方,反而会让对方更反感我们。
就信息的有效传递效率而言,人们通常记不住那么多要点。如果可能的话,我们需要尽可能把传递的信息压缩成三条。
为什么是三条呢?因为一条太少,四条又太多,三条刚刚好。
而压缩、提炼要点的过程,并不是简单的删除或增添,它是对信息的整理。
因为你只有3条位置,因此要根据价值度和重要程度进行优先级排序。可能最开始你打算说十几条,可从十几条里面甄选出最有价值的3条信息后,你反而会对自己要表达的东西更有自信,因为它们浓缩了更多的价值。
从现场表达的角度看,如果你希望能尽可能自信、滔滔不绝地说下去,你也绝不要指望自己能真的背下来十几条要点。还不如就准备三条关键点,然后把这三条关键信息,充满自信地面向人群,侃侃而谈。
给最重要骨骼加上血肉和肌腱
当关键点被提炼以后,我们需要准备更丰富的素材来烘托它们,让它们自己”会说话“,或者脱颖而出成为亮点。
一个反复出现的观点就是:人们会忘记你所说的论点,而记住你所讲的故事。
故事,就是贯穿你整个说服过程的血肉。
人们天生爱听故事,它是我们在演讲的时候,用来引发人们共情的一片鱼饵。
如果你想说服你的听众,一定要在抛出关键点的前后,加上一个故事,来让他们来进行自我说服“哦,果然是这样的”,来强化他们的记忆。
很多人误以为“故事”就是我们在书里、电视里看的故事。其实并非如此,故事可以是有头有尾绘声绘色的故事、可能是一个完整的例子,可能只是一句话,甚至可能仅仅是一个人名或一个名称。
故事之外,客观的事实和数据是演讲里的肌腱。
事实和数据就是facts and figures——它们可以让骨骼更牢固。故事固然很好,但如果一篇演讲充斥着只有论点+故事,那么听众难免会在听完后觉得“有点空洞“或者“太鸡汤了”。
这就是因为缺少客观的元素,来让演讲变得更加确实和可信。人们也容易觉得,单凭一个故事,推导出这样那样的结论,太主观或者有逻辑上的漏洞。
如果能在演讲中穿插入Facts 和figures,则立刻提升了权威性,让别人觉得你讲的东西是真实可信的,从而他们也会信赖你的整体论点,进一步延伸到信任讲者本身。
相关推荐课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