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程信息
课程介绍
或许你很少听到‘销售观点’这样的话,可实际上,我们工作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沟通、演说、汇报,其实都是以“销售出自己的观点” 为目标的。
演讲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长项,因为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里,并不鼓励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。
因此,我们大部分人当面对十几个人发言的时候,腿就已经软了。大家也就会想当然地认为“我根本不适合演讲”或者“不行,我天生怯场”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进行精彩的演讲。
从来就没有什么天生就擅长演讲的人。我们所看到的“演讲大师”,他们都是刻苦的训练者,和追求完美的好演员。
《乔布斯的魔力演讲》一书里,阐释了乔布斯那些臻于完美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高质量演讲其实 “并非天赋所致,而是精益求精、不断练习的结果”。
现实中,我们并不总需要像TED大会或互联网新品发布会那样演讲,和我在万有青年大烩上的七分钟演讲也不尽相同——那些更像是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演出。
现实中的演讲要轻量级得多,但面对的观众却往往更加具象化和垂直。这意味着演讲的难度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。即便平时的你不善言辞、不爱争辩、不够强势,其实通过对所述内容的精心准备、反复练习,以及遵照以下我总结的一些轻量级的准备技巧,仍然是可以有效提升说服力的。
只有当你在第一步就从所谓“大众”中,筛选出真正意义的听众所在,你才能确定一条真正有价值的演讲主线。
根据目标受众,设立主题
当你确认好目标受众,就要开始设立主题。演讲的主线,一定要围绕你的真正“听众”,而非在现场出现的所有人来展开。
一个常见的错误在于:我们总是倾向于先看看自己手里有什么素材、自己想讲什么,然后开始给这些素材排序,把它们一一传递出去。
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后向前回溯:
我的目标受众是谁?如果是本部门的Leader,他最关心的是什么?是业务目标的达成情况、还是他最关注目标的完成度?还是别的什么?
然后根据这些关键结论,向前推导,去检视手中大量的素材里,到底有哪些是真正可用的,然后去量体裁衣。
搭设有强有力的说服框架
框架需要条理分明,逻辑性强。
框架的设计,其实涉及到逻辑结构、节奏的掌控和素材的整体布局。在后面我还会有一篇结合实例的文章,提供更详细的分析
精简、精简、再精简
我之前有过一份工作,在一次很重要的开幕式上,我的国外老板指着台上一位滔滔不绝的中方领导说:“哎,话筒就不能交到中国领导手里,他们根本不知道时候该停下!”
我一方面觉得这深深伤害了自己的民族感情,但另一方面,我又禁不住认同那个发言真是又臭又长又无聊。
现场所有听众都听得要死要活,可又因为是领导在讲,大家也不敢中途去厕所,于是都在低头刷手机。
平心而论,那个演讲本身其实传递了不少有用的信息和数据。如果它能被压缩成一个三十分钟的发言,将非常有价值;而如果它能被缩成一个只有二十分钟的演讲,将会非常精彩。
相关推荐课程